直到我們擁有面容──《裸顏》裡《四種愛》的形貌
- yuchiah
- Apr 8, 2021
- 5 min read

基督徒與否,奇幻迷大多對魯益師的《納尼亞王國》不陌生,但魯式最後一本小說,也是他認為自己的最佳之作《裸顏》卻少被討論。今年重讀《裸顏》,在當中彷彿讀到晚四年出版的《四種愛》書影,寫下此文,盼與更多讀者分享其中的感動。
魯式神話
《裸顏》取材自希臘神話賽姬和邱比特的愛情。別於原始神話版本,魯益師擴張了故事的意義,也為角色注入「魯式」生命力,小說以賽姬的大姊奧璐兒為第一人稱主角,回溯的是一場對神明的控訴。奧璐兒是歌羅美王國的大公主,照理來說當備受寵愛,但天生醜陋的她,母親早逝,不但得不到父愛,更被直批:沒有美貌,又不是男孩,在皇室除了幾乎沒有一席之地。
雖在缺乏親情的環境下成長,奧璐兒勇敢直率且充滿感情,她最親的家人,除父親買來的希臘奴隸兼教師「狐」外,就是繼母所生的小妹賽姬。奧璐兒疼愛賽姬如同己生,三人在書中構成一個核心的情感關係,他們亦師亦友,互相補足親情上的缺失。這樣美好的日子,持續到為了解決數年來的旱災,貌美的賽姬被山神選中為祭,三人被迫分離而止。
《裸顏》目前的書評不外乎希臘神話文學重述,部分基督徒視角則是讀出書中基督救贖的象徵。但我認為魯益師用這本小說在談「愛」的不同面貌,且不惜筆墨談愛裡的「忌妒」。
愛的四種面貌(Faces)
1. 友愛(Friendship)
歌羅美是一個充滿禁忌、恐懼且嗜血之地,他們崇拜的神安姬是一塊黑色巨石。安姬沉寂,沒有面容,充滿祭祀後的血腥。相對於這個迷信的國度,奧璐兒在希臘智者狐的理性教育下,愛智,也充滿看似與理智衝突的情感[i]。奧璐兒愛狐的希臘智慧,也愛他充滿情感的詩歌。在賽姬出生後,兩人的情誼因有了共同照顧對象而更加深厚。奧璐兒繼承王位後曾要釋放狐回到自己被擄為奴的家鄉,但狐卻選擇留下。「友愛」是魯益師在《四種愛》提到「幾乎不預設責任、沒有忌妒、沒有被需要的需要」[ii]的一種愛的形式,這種友愛可以在奧璐兒與狐的情感中體現。
2. 愛情(Eros)
在狐面前,你看到的是聰慧的奧璐兒,是歌羅美的王后。但在愛情面前,容貌是一個尷尬的話題。沒有姣好面容的奧璐兒,對於自己是否能得到情人的欣賞生性質疑。她偷偷愛著父親的皇家侍衛長巴迪亞,在成為君王後,更利用巴迪亞對國家的忠心,用公務將巴迪亞留在身旁。奧璐兒在情人面前是個善妒且不滿足的怨婦,她忌妒巴迪亞的妻子,懷疑巴迪亞的忠心,也不相信醜陋的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獲得愛情。
若友誼是兩人比肩而行航向同一目標,愛情就是戀人相視而渴望相屬,奧璐兒佔有的愛最終讓巴迪亞因公過勞而死,她自己在巴迪亞過世後才明白,她讓起初的愛慕化為一股吞噬人的力量,讓自己成為自己最憎恨的形象──貪婪、嗜血──如同安姬。「愛在開始成為神的那刻起成為魔鬼」[iii],魯益師描寫的「愛情」是最有可能成為「宗教」的愛的形式[iv],毀滅性的行動常常藏匿在以愛為名的行動下,難以察覺也難以抗拒。
3. 親情/慈愛(Affection)
愛情裡的佔有忌妒不難想像,但在魯式世界裡,「親情/慈愛」裡的忌妒才是更遠古且為人熟悉的一種。[v]親情/慈愛由給予(Give-love)和需要(Need-love)組成,給予與需要的關係在時間的流動下一旦被破壞,忌妒的種子因而生成,並長成各樣的恨。[vi]它們以威脅、情緒勒索、憎恨的各種形式現身,折磨原本愛的對象。
在賽姬被選為犧牲祭後,奧璐兒恨惡破壞原本美好關係的山神;在奧璐兒發現賽姬其實沒有被殺,反成為山神快樂的新娘、且在山中城堡過著美好日子時,她不是選擇相信,而是想盡辦法將賽姬帶回原本的世界裡。對奧璐兒來說,賽姬是「她的」賽姬,即便賽姬極力向她說明自己在「愛了(山)神之後可以更愛她(姊姊)」,奧璐兒不願接受這樣的改變,更強迫賽姬要她破壞與山神之間的約定,造成賽姬的流放與對自己長期的否定。
4. 聖愛(charity)
聖愛是第四種愛的形式,源自於神自己,是神自己[vii],也是神與人之間的愛。這種愛高遠抽象,難以用筆墨書寫,無法用邏輯運算,但聖愛成就前三種愛:友愛、愛情、和親愛,並施予人愛神的能力。賽姬遇見了山神之後的快樂讓奧璐兒心生忌妒,賽姬對神的愛讓奧璐兒懷疑賽姬對自己的愛,甚至加以阻饒。
《裸顏》前書全篇是奧璐兒對神的控訴,控訴神與人角力的不公、與神奪其所愛的殘酷。在賽姬被流放後,山神對奧璐兒留下「妳也要成為賽姬」的預言,這照理來說該是奧璐兒的懲罰,但最終卻成為她的救贖。在文學解釋裡,賽姬被當作是基督的象徵,代替奧璐兒經過所有的試煉與流放,最終成為女神。奧璐兒最後在異象中與諸神會面,在一遍遍的控訴中,她理解到她的控訴就是她向諸神索求的答覆。
「聽見我自己的控訴就是得到答案的過程。」奧璐兒回憶,「我理解為何諸神不在大庭廣眾下對我們說話,也不讓我們回應。在話語從我們溢出以先,祂們為何得聆聽我們自以為是的胡思?在我們擁有面容之前(till we have faces),祂們要如何與我們面對面?」[viii]
直到我們擁有面容
沒有聖愛的引導、賦予、救贖,世間的愛就算反射了聖愛的一面,也常在忌妒的另一面下摧毀所愛的對象。聖愛的救贖除了成就了其他形式的愛,更賦予人與神相會的面容。這是為什麼我更喜歡原文標題「Till we have faces」,它指出了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中譯名中「裸顏(naked face)」的靜態[ix]。在魯式視角下,裸顏是一個被成就的狀態,裸代表沒有遮掩,是移除裝飾與遮蓋的結果。
奧璐兒在得罪山神造成賽姬的流放後,用一塊黑巾遮蓋自己的面容,也將自己內心的奧璐兒用「女王」的身分掩蓋。直到奧璐兒在諸神面前溢出自己的控訴,辨認出自己與神相遇的過程,其實成就於賽姬付上的代價。她在異象中看見自己其實就是賽姬,擁有同樣美麗的面容──一個被給予,不需遮蓋,領受而得的面容。這個被給予的「裸顏」,才是真正可以與神會面的臉孔,是我們在神眼中透過基督救贖而獲得的形象。
《裸顏》透過明鏡般的故事,領我再次檢視自己在愛裡的面容。期待讀者閱讀此書,尋找自己在愛裡的面容。這是場私人旅程,不分對錯美醜。
[i] C. S. Lewis. Till We Have Faces. 1956. p.8-9. [ii] C. S. Lewis. The Four Loves. 1960. p.93. [iii] C. S. Lewis. The Four Loves. 1960. p.7. [iv] C. S. Lewis. The Four Loves. 1960. p. 136. [v] C. S. Lewis. The Four Loves. 1960. p.56. [vi] C. S. Lewis. The Four Loves. 1960. p.56. [vii]「神是愛」。《聖經》〈約翰福音〉。 [viii] C. S. Lewis. Till We Have Faces. 1956. p.294. [ix] 魯益師在《The Four Loves(中譯:四種愛)》的Eros篇章有對「裸(naked)」這個概念多著墨,參126 -127頁(196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