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點子 / Bad ideas
- yuchiah
- Dec 31, 2020
- 2 min read

「如果你說:我沒有好的點子所以我無法寫作,那我不買單。因為你真正在說的是:我害怕我的壞點子。」Seth Godin(在與David Perell的訪談裡說到)
"But if you tell me I can’t write because I don’t have any good ideas, then I’m not buying it. Because what you’re really saying is I’m afraid of my bad ideas." - Seth Godin (in an interview with David Perell)
又到了年度清算的時間。算算今年我總共寫了八篇文章。兩篇給公司,兩篇給校園,一篇給荷事生非,兩篇給自己,一篇投稿審核中(如果被退稿就可以直接登在部落格了)。八篇文章說多不多,平均一篇文章要醞釀個六周。今年這種全境封鎖的狀態,讓我這個家鼠(荷蘭文有個說法,稱喜歡在家蹲的人為huis muis,直譯為家鼠)撿了不少便宜,少了要把周末安排得很精采的同儕壓力(周一被問起周末做甚麼,居家生活實在顯得我這個人很社交懶惰),多了很多閱讀與寫作的時間。
但為什麼我這麼執著於寫作呢?最近我得到了個新解釋。作者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一書中,引用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下稱米哈利先生)提出的概念「流(flow)」來解釋深度專注帶給人的喜悅。米哈利認為,繪畫,寫作,遊戲,競速等由專注與控制力所組成的活動,常讓人深陷其中。經驗過「流」的人描述道:「那是一種不費力的深度專注狀態,其之深,令人失去時間感、自我感、以及忘卻自己的難題。」這種不費力的專注(effortless attending)狀態「流」,讓掌管深度思考的腦袋(準確點來說,是腦袋的系統二)高度且相對不費力地運作在智識活動上,因而帶來絕佳的經驗感--或抽象點來說--帶給人「滿足的喜樂」。(註一)
但自我滿足說到底也只是嗜好。寫作的人無非是在尋找對話者,透過文字把思緒釐清後,端到讀者面前,期待一些共鳴,收穫,或著揪著心領受指教,告訴自己從中學習再變好。老實說我沒甚麼寫作策略,主題天南地北,語言舉棋不定,但每次遇到一個題目,受到一點刺激或朋友鼓舞,敲鍵盤寫作總是快樂的。不寫的原因,除了懶惰,就是覺得腦中沒有新意,或覺得所有的事情都已經被講過了。引言中Seth Godin提到的「對於壞點子的懼怕」,說的就是我。但哪位好技巧的演奏家不是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而成?遇到創作這檔事,也許我們都太迷信於天賦和所謂呼召,輕忽了底下穩紮穩打的多年功夫,要不就是臉皮太薄受不起批評,或太於迷戀自我與完美。
於是我把不完美的文字和行動拿出來,在年尾畫了一張小圖,期許自己在新的一年,擁抱不完美的點子,勤於練習,勇於分享。新年新希望一如往常:多寫作,加上其他很多很多的希望,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新年快樂!願我所愛與愛我的人一切平安康好。
註一:原文為People who experience flow describe it as 'a state of effortless concentration so deep that they lose their sense of time, of themselves, of their problems.'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11. P. 40-4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