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水下轉身 / Flip turn

  • yuchiah
  • Jan 31, 2021
  • 3 min read


大學的最後半年,我記得當時的生活規律是這樣的:白天窩在圖書館準備研究所考試,周間傍晚,周末下午,一周三次到游泳館報到。一直以來我享受這種一個人的運動,慢跑和游泳雷同:有伴時很愉快,一人時也不覺得孤單。當時在考試壓力下,我享受獨處的成分倒是多了些。泳池瀰漫著消毒水味,抽風聲在空曠的室內轟隆作響,伴隨著泳客濺起的規律水花聲。

但生活的噪音進不到水裡,水的浮力也令人暫時有種脫離地心引力之感,在水裡的一時半刻,身體和腦袋常感到非常自由。


小時候學游泳,有一招叫做「水下轉身」,在自由式學到一定程度後,教練會帶大家從在水裡翻筋斗開始,直到我們可以把水下轉身和其他泳式流暢地結合為止。起初,我當然是嗆水到眼淚鼻涕齊發,萬分排斥。


沒有學會水下轉身以前,在室內游泳館要游上數百公尺不停歇,受限於水道長度,25公尺或是50公尺後,泳客們要不是雙手扶岸停在原地喘氣,等待好的時機點再出發;再有體力一點,就是單手扶岸、頭出水面、雙腳蹬牆及時迴轉出發。水上的轉身很直覺,不需太多技巧,多了休息時間,但對追求速度和喜愛長泳的泳客來說,限於泳池長度的被迫轉身總是破壞了原先建立起來的速度和流暢性。


但水下轉身就不同了。首次,游到近岸時,教練會指著泳池底部的某個深藍色磁磚,說以這個磁磚為標的,當你靠近這個磁磚時,猛地把頭往自己的肚臍眼鑽,同時雙手向身後擺水,鼻子瘋狂吐氣,在一陣天旋地轉後,腳趾間觸及池壁的剎那,用力蹬牆出發。短短幾秒間,水下轉身可以一百八十度地改變我原本前進的方向,但不變的是速度和滑水的節奏。


「水下轉身」在正式比賽裡更是一道利器。好的水下轉身提供選手在水中的流暢性,在維持穩定速度且省力的優勢下,更可以帶來幾秒之差的贏面。

其實我已經好幾年沒上游泳館了。最近思考一些職場上的問題,這個「水下轉身」的意念莫名強烈。出社會幾年,也很感恩地累積了一點經驗和信任,我開始有領導一個小團隊和帶新人的機會。要合作的對象變多,人事比以往複雜了點,考慮的面向和風險多了些,也免不去幾個難眠的夜晚。以往身為新手,工作職責都還算單純,努力學習和駕馭交辦任務,通常不會錯到哪去。


但開始擔一個團隊的責,向下授權的同時,也要橫向與向上合作,這讓我處在一個有點新鮮的「水下領域」。之所以是水下,因為暫時失去了以往習慣的陸地吸引力,在調節呼吸、學習漂浮、掌握平衡的同時,我同時也在找回應有的速度感,及重新定位前進的方向。


這個時代的領導學聽多了,「授權(empowerment)」這個概念一點都不新鮮。我們都知道信任、給予空間和正確的工具、適時的引導,比起指令式的手把手管理,能讓團隊的個體更充分發揮才能和運用人類獨有的創意去有效解決問題。但同時身為被管理者,我發現自己卻不時期待被賦予方向、意義、和找到效法學習的典範。特別是遇到新的挑戰、沒解過的題、兩難的決定、協商取捨等,在奢侈的自由空間裡,我卻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如何」走下一步。


我享受被授權,但同時,我也期待被指引。


在高速的工作節奏裡,我不斷「轉身」在身為引導者和被引導者的這兩個身分裡;一方面給予方向,一方面索求方向。也許,這兩個身分實則為一,給予方向的人,誰不是半摸索半前進、半實驗半修正呢?誰不是在下一步明朗之後,才獲得後見之明,能夠依此給予後來者一個指引方向的眼光呢?


「水下轉身」的自如姿態,我還需要勤練。直到我不再需要默記步驟,能在水下順暢地等速前進;突破25米水道長的限制,優游自在地享受無重力束擾的水下空間。也許在水下空間裡,沒有所謂的上下級關係,個人實力的培養操練,懂得分辨擔責任和放手的時刻,在每一個位置上建立起對團隊和對未來的眼光,這些種種,才是能夠領人破水前進的真功夫吧。



Comments


©2021 by Yu-Chia Huang.

bottom of page